如果一个暴虐的君主掌控国家,最终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?历史上商朝末期的帝辛给出了最具象征性的答案。提到暴君,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。在他的统治下,商朝六百年的基业逐渐腐化堕落,而他自己则仿佛是天生注定无力治理、荒淫无度的帝王。
建立暴政的条件,往往只是一个昏庸的领导者,而要推翻这样的暴政,却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努力。推翻帝辛暴政的人,正是周武王。这个君主一生悲壮且令人惋惜——尽管他在九十岁时终于推翻了商纣王的暴政,但仅仅两年后便猝然离世。难道他的寿命真有那么长吗?
事实上,年轻时的帝辛原本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,可以算得上文武双全的奇才。他的失败,恰恰源自于过度的自信。上位后的他认为天下已定,局势稳固,所以每日沉溺于饮酒作乐,甚至发明了“酒池肉林”来庆祝自己的权势。
展开剩余81%所谓“酒池肉林”,是帝辛与美人们聚会的地方,那里的水池中倒满了美酒,食物和肉类悬挂在树上,仿佛是天堂中的美味果实。这里的奢华荒唐到了极点,所有人都赤裸着身体在其中游玩,甚至许多大臣因为触犯了纣王的禁忌,被直接淹死在酒池里。每当帝辛陶醉其中时,乐师们也会在旁奏乐助兴。
然而,除了荒淫无度外,帝辛更为人所诟病的则是他的暴政。自从他上位以来,频繁发动战争,长年征讨西北的黎族以及东南的夷族,虽然最终获得了胜利,却让百姓生活愈加艰难,背负沉重的赋税与债务。民众的疾苦和社会矛盾逐渐加剧,导致许多诸侯纷纷背叛了他。
与此同时,周国则迅速崛起,周文王姬昌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,让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。他甚至常常穿着朴素的麻衣,亲自下地耕种,展现了极大的亲民和责任感。正如古人所说,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”,姬昌让百姓安居乐业,国家逐渐强盛。
此外,周文王还积极拉拢各地诸侯,调解纷争,赢得了各国的支持。他尊贤重能,广纳人才,与帝辛的做法截然不同。与帝辛的暴虐相比,姬昌总是宽厚待人,给予各方士人充分的机会,这使得周国的内政更加稳固发展。
然而,这一切都让帝辛感到威胁,为了控制姬昌,他将其囚禁,并以小惩大诫的方式警告诸侯,表面上则要求周国献美女与财宝,才将姬昌释放。此举加深了诸侯们对帝辛的不满,也让姬昌更加警觉,他回国后对帝辛表现出恐惧和奉承,实则心中暗藏复仇之计,耐心等待着推翻商朝的时机。
然而,姬昌的生命终究有限。怀揣着未完成的心愿,他将自己的全部希望和事业交给了儿子姬发,并在遗憾中离世。这位继承父亲遗志的太子,便是后来的周武王。
周武王继承了父亲的梦想,经过多年的准备,终于决定出兵讨伐商朝。他集结了各路诸侯,在孟津召开盟会,并亲自带领五万步兵东征商朝。联军士气高涨,沿途得到许多反对帝辛统治的势力支持,最终在牧野与商朝的军队展开了决定性的对决。
但此时,商朝仿佛突然从梦中醒来,所有的士兵都陷入了混乱,根本无法统一指挥。帝辛在惊闻敌军来袭后,匆忙组织了大量奴隶、战俘以及宫中的宫女组成临时军队,然而这些人既没有战斗经验,又满怀对帝辛的怨恨,根本无法有效作战。
而周武王一方,却已经充分准备,士气高涨。他在开战前慷慨激昂地宣誓,列举帝辛的种种暴行,承诺代天行惩,誓要为百姓复仇。周武王的言辞激动人心,令将士们热血沸腾,纷纷上阵。最终,在牧野之战中,尽管商朝的兵力高达七十万,但实际上能战斗的士兵并不多,很多奴隶甚至在战斗开始后直接投向周武王一方。
这场战争的胜负几乎是注定的,周武王率领的联军彻底击败了商朝的军队。纣王在得知战败的消息后,慌忙逃回朝歌城。他知道局势已经无力挽回,便决定将所有的珍宝堆放在一起,点燃火焰,自己站在其中,选择自焚而亡。
然而,这其中仍然有一处疑点:史书上记载,周武王当年与纣王决战时年约九十岁,而在两年后,九十三岁时去世。这一记载颠覆了我们对于古人寿命的常规认知,毕竟在古代人类的寿命普遍较短。再者,九十岁的周武王,骑马奔波、亲自指挥大军,似乎也难以令人相信。
那么,周武王的真实年龄究竟是多少呢?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推测他的年龄。例如,他去世后,王位继承给了尚在襁褓中的儿子,这意味着他的儿子大约在两三岁左右。那么如果周武王真有九十岁,他的生育能力实在令人钦佩。因此,我们可以排除周武王九十三岁去世的说法。
事实上,古代人计算年龄的方式与现代不同。很有可能,古人使用的是“六十日一循环”的算法,这种算法下,周武王继位时大约是二十岁左右。儒家思想的影响下,历史记载中,圣贤常被赋予长寿的神话色彩,而九十岁这一说法,可能带有对英雄人物的美化,也代表了当时人们对救世主的渴望与理想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