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,7月份,我国货物贸易出口2.31万亿元,增长8%;按美元计价,7月份,出口3217.8亿美元,同比增长7.2%,表现超出市场预期。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、欧美需求疲弱、供应链重构压力加剧的背景下,这份成绩单不仅彰显我国外贸的强大韧性,更揭示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活力。
支撑外贸逆势增长的力量多元而深厚:外贸朋友圈越来越大,特别是新兴市场成为重要增量,外贸多元化市场格局不断拓展,我国与东盟、非洲等新兴市场贸易蓬勃发展,有效分散了传统市场波动风险。出口商品竞争力跃升,电动汽车、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增势强劲,“中国制造”正加速向“中国创造”迈进。政策支持系统有力,从短期纾困到长期开放布局,为外贸企业构筑了坚实的制度屏障。
在这些显性支撑的背后,强大的金融力量正日益成为外贸韧性的关键支柱。今年以来,金融政策持续向稳外贸精准发力。今年5月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八部门发布的《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》提出,加大对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。鼓励开展跨境人民币“首办户”拓展行动,满足小微外贸企业汇率避险需求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《关于做好202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》也提出,要加力支持小微外贸企业,依托进出口贸易场景及订单、物流等数据要素,提升信用评估和金融服务水平,促进稳外贸稳增长。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,帮助受冲击较大的外贸企业,强化融资支持,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,这对金融支持稳外贸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展望前路,挑战犹存——“抢出口”效应消退、单边主义阴云未散,外贸稳增长仍在爬坡过坎。金融作为稳外贸的关键力量,需要以更高效能、更优服务为外贸“强筋健骨”。
金融支持需精准直达痛点。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,要推动银行机构全面落实“应贷尽贷、应续尽续”政策,在认真做好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、有效管控风险的前提下,在授信、放款、还款等方面持续优化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服务,特别是对受关税冲击、经营承压的外贸企业,尤其需要实施“一企一策”靶向纾困。
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要勇当外贸企业风浪中前行的“护航舰”。出口信用保险能够减少外贸企业损失,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,提升企业资信水平和融资能力,便于企业获取融资支持,缓解资金压力。未来,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,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,相关保险公司要加大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“隐形冠军”等企业的承保支持力度,并拓展出口信用保险产业链承保范围,切实稳定企业接单信心,助其勇敢探索新市场蓝海。
跨境金融便利化要打通“血脉经络”。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,满足外贸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需求,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。当前,随着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步伐加快,企业需要更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来支持其海外业务,包括跨境结算、外汇管理、风险对冲等。这不仅能为外贸企业降低汇率风险、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,也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机会。
筑牢汇率风险“防火墙”至关重要。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常态化的背景下,外贸企业迫切需要专业避险工具。目前,我国已具备远期、掉期、期权等国际成熟外汇衍生品体系,超过120家大中小型、中外资等各类银行,都可以开办外汇衍生品业务,市场服务覆盖全国各地,交易货币涵盖企业跨境结算的主要币种。未来,金融机构要强化“风险中性”理念宣导,同时为外贸企业量身定制汇率避险方案,使其专注主业经营而非汇率投机。
当前,外贸企业的金融需求早已超越单一融资,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融合结算、避险、融资的一体化解决方案,针对不同市场和产业特性“量体裁衣”。精准有力的金融支持,不仅可以为稳增长筑牢根基,更将为中国外贸在风浪中锻造持久竞争力注入澎湃动能,这既是护航经济大盘的担当,更是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应有答卷。
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